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3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93篇
林业   109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144篇
  598篇
综合类   825篇
农作物   16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6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四川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面积巨大,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貌复杂,该区有500万亩耕地将退耕还林,通过对该区自然地理条件调查研究,按照水、热、土等因子将该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区,即:高海拔干冷区、中海拔干凉区、中低海拔干暖区、低海拔干热区;建立了干旱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地的立地质量评价体系。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条件对该区的退耕还林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2.
在永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和管理中,利用森林防火指挥系统、ArcGIS10.2和Google Earth的功能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完成工程地块定位、落实勾绘、面积求算、编辑成图等工作。结果表明以上3种软件(系统)结合易学易用、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结果准确、在无地形图识图能力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工程小班、地块空间位置定位识别、管理。文章简述了地块勾绘,数据格式转换,创建自定义地理(坐标)变换,投影变换,设计小班、地块数据编辑成图的方法和步骤,以期在同类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3.
南岳区退耕还林植物景观林造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1年到2005年,抓住国家退耕还林的机会,在南岳衡山核心景区营造植物景观观赏林136.8 hm2,植物景观林种类16种,达到了南岳核心景区退耕还林、还绿、还美目标。提高了南岳的旅游景观质量,促进了南岳生态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
本文论述了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研制及主要功能、特点。该软件主要为黑龙江省各级林业部门提供有关退耕还林管理的辅助决策服务;它是集地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信息、动态信息于一体的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35.
分析种草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退耕种草的草种选择和种植模式,并探讨发展草产业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返乡农民的创业政策及创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以2008—2014年湖南省怀化市农民创业培训班学员的创业信息反馈为材料,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应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引导他们奋发进取,创业创新,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7.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还田深度,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还田深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整个玉米生长季不同还田深度下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试验共设5个处理,还田深度分别为0—10 cm(T1)、10—20 cm(T2)、20—30 cm(T3)和30—40 cm(T4),同时以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1)在整个玉米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CH4表现为吸收。CO2累积排放量为T3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28.6%,T4处理增加最少,较CK显著增加了17.1%(P<0.05),但T1与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N2O的累积排放量T2处理为最高,与CK相比,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111.3%,T4处理增加最少,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12.8%(P<0.05);CH4则表现为吸收,且秸秆还田后降低了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吸收量表现为CK处理>T4处理>T3处理>T1处理>T2处理,且各还田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5)。(2)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在5.6%—20.8%(P<0.05),但各处理之间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差异不显著。当秸秆还至30—40 cm时,产量最高,较CK增加了20.8%,表明秸秆还田对提升土壤肥力及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3)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来看,在100年尺度上,GWP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T4处理>CK处理,而GHGI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CK处理>T4处理,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而T4处理则降低了玉米季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说明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增温潜势。【结论】秸秆还田会显著增加CO2和N2O排放,降低对CH4的吸收能力;秸秆深还至30—40 cm可相对降低综合增温潜势,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因此,为实现较高的玉米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秸秆深还至30—40 cm是较为合理的土壤改良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38.
闻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5,(34):363-366
对稻麦打捆秸秆直燃热风炉的研发背景、技术上的难点、解决方法和热风炉的组成、功用、特点作了介绍;对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9.
40.
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推广秸秆还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稻麦复种长期田间定位试验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了秸秆不还田(S0)、麦秸还田(WS)、稻秸还田(RS)和稻麦秸均还田(WRS)4种秸秆还田模式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秸秆增产率、秸秆边际产量和秸秆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均增加水稻产量,其中RS和WRS模式增产效果均显著大于WS模式;小麦产量随秸秆还田年限呈“减产-稳产-增产”的变化趋势。秸秆的周年增产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为5.65%~13.60%和0.11~0.17kg/kg。与RS模式相比,WRS模式属于秸秆过量还田,其秸秆增产效率降低。秸秆还田提高稻麦氮肥周年利用率1.67~4.01kg/kg,其中RS和WRS模式较WS模式更利于作物的氮吸收。WS、RS和WRS模式的稻田周年净收益较不还田模式分别增加1 690、4 875和4 177元/(hm2·年),其中RS和WRS模式均显著高于WS模式。综合以上结果,麦季稻秸还田模式(RS)既可提高还田秸秆利用率,又可增加稻田净收益,推荐在稻麦两熟农田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